《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此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是這個忙碌的時節最好的寫照。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因此“芒種”又叫“忙種”,是一個典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正處於“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季節。此時,上年秋季播下的麥子油菜成熟,需要搶時間收割,顆粒歸倉;一年中種植面積最多、最重要的農作物水稻,需要不誤農時栽種;種下的水稻需要一種就管,追施返青肥、發棵肥,以確保豐年。
芒種有三候。芒種一候“螳螂生”。古人認爲芒種時節螳螂感陰氣初生,於是破繭而出。螳螂是自然界的擬態專家,可以貌如花,形如竹,可以翠如夏草,枯如秋葉。芒種二候“鶪(jú)始鳴”。“勞燕分飛”,燕指燕子,勞指伯勞鳥,伯勞鳥就是“鶪”。芒種三候“反舌無聲”。在古人眼中,伯勞鳥和反舌鳥是善鳴之鳥中的兩類典型代表,伯勞鳥因陰氣微生而啼叫,反舌鳥因陰氣微生而收聲。時至仲夏,花香已逝,鳥語漸稀。

芒種時節,黃淮平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對小麥的收成有不利影響。我國南方地區進入初夏梅雨季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正常年份6月中旬入梅。西南地區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節,高原地區的冰雹天氣開始增多。在此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入夏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性,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甚至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在臺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月的平均氣溫都在28℃左右,若是趕在暴雨前溼度增加,往往讓人感覺悶熱難耐。

芒種節氣在中國黃曆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古時候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現在這一習俗已不多見,
除了送花神,另一個廣爲人知的習俗就是“青梅煮酒”了。在江南地區和日本,每逢初夏時節,梅子次第成熟,但酸澀滋味卻令人難以入口。於是婦孺孩童先採摘青梅進行清洗,再加水烹煮至酸味盡除。煮熟的青梅或是入缸加糖醃漬,或是投入黃酒中煮制。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見枝頭梅子青青,便邀劉玄德在後園小亭一會,原文說,“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芒種”之後大部分時間天氣炎熱,人們往往容易食慾不振。炎熱的天氣中,人體水分蒸髮量較大,消耗體力較多,因此要多喝水,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出汗量增加,還要勤洗澡勤換衣服。吃的方面飲食宜清淡。可飲綠豆湯、金銀花露、菊花茶、蘆根花以清熱解暑。同時忌食油膩、黏滯、酸腥、麻辣的食品,如糯米飯、油炸食品、海魚、甜食。
芒種節氣的最佳時令飲食是桑椹。桑椹又名桑果,早在兩千多年前,桑椹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補品。成熟的桑椹味甜汁多,酸甜適口,性微寒,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髮明目等功效,主治陰血不足而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膝痠軟、鬚髮早白、消渴口乾、大便乾結等症。桑椹入胃,能補充胃液的缺乏,促進胃液的消化,入腸能促進腸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因而有補益強壯之功。
自制桑椹醋
另外,夏初的鯉魚正值產卵季。魚在臨近產卵期時,體內積蓄了很多脂肪和營養成分,身體肥碩而結實,因此肉的味道最鮮美,吃起來有種香甜的感覺。夏季氣候溫熱潮溼,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於祛溼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兒童、孕婦、老人在內的各類人羣都適合吃。
最佳搭配:溼熱天氣裏,吃鯉魚可以適當加一些祛溼的食材一起煲湯,比如陳皮、冬瓜、蔥白等。咳嗽時則可以用鯉魚與少許川貝一起煮湯食用,可止咳平喘。而赤豆鯉魚湯是一道緩解腎炎水腫的經典食療方,兩者配在一起食用,可以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

最後,讓我們來一起欣賞幾首與芒種有關的詩詞:
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
唐-元稹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