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乾支歷子月的結束與醜月的起始。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於每年公歷1月5—7日交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
所謂小寒,意思是說天氣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到極點。冬至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候,那為什麼最冷的節氣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雖然在冬至節氣的時候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候,但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卻是在冬至節氣以後的小寒、大寒節氣。這是因為冬至節氣以後,太陽光的直射點會逐漸的北移,但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太陽直射點始終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始終處於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於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冬至之後,北半球的溫度還在持續降低,小寒、大寒就成為一年中最冷的兩個節氣。“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喜鵲在這個節氣也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了;野雞也感到陽氣的滋長而鳴叫。
小寒節氣為五運六氣中的最後一氣,為太陽寒水所主,此時陰寒盛極,風寒之氣主持天地,故為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氣候。而物極必反,重陰必陽,小寒之後,風木之氣開始升發,故大寒節氣為厥陰風木所司。雖其時陽氣漸生,但仍處於萌動狀態,故氣候仍以陰寒之氣偏盛。天人相應,在天為太陽寒水主氣,在人體為足太陽膀胱經所主。足太陽膀胱經為六經之首,為人體之藩籬,而肺主皮毛、腠理,司汗府的開合,具有宣發衛氣、防禦外邪侵襲的作用,故為抗禦外邪的屏障。
小寒節氣,天氣寒冷,從生活到養生,都有許多需要講究的地方。生活上,小寒之前要做好防寒抗寒準備,儲存食物,準備衣物,小寒一到,要做好日常保暖。飲食上,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小寒時節人們飲食以食用羊肉、狗肉等暖性食物常見。
江南一帶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團”的說法,也是說,這個節氣,年輕人註意不要食用過多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以免長出痤瘡之類。在飲食上,南京和廣東在飲食上頗有自己的特色。
南京人在小寒季節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牆壁相互擠)、鬥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鬥)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廣東人很講究食療。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
到了小寒時節,一般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過年前後。
養生中,小寒時節以進補為主,也是進補的最佳時節,但進補並非一味地大量食用滋補品,而需要針對性,並且要有一定的節制性。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雖然小寒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瞭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乾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正處二九、三九時段,“冷在三九、四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生活上,除註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
詩詞
《小寒》 吳藕汀
眾卉欣榮非及時,漳州冷艷客來貽。
小寒惟有梅花餃,未見梢頭春一枝。
《小寒》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駐輿遣人尋訪後山陳德方家》黃庭堅
江雨矇矇作小寒,雪飄五老發毛斑。
城中咫尺雲橫棧,獨立前山望後山。
《窗前木芙蓉》範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