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鬥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達150°;於每年公曆8月22-24日交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炎熱,但已經開始逐漸降溫。
中國古人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指的是農作物成熟,五穀豐登。
雖然處暑期間氣溫開始下降,但在中國有“秋老虎”,也就是氣溫短期內回熱的現象。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一般發生在8月~9月之間。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夏季控制華北華中華南大部分地區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步向南退出,但又再度北移,形成連日晴朗少雲,日照強烈的天氣,氣溫回升到高位。副熱帶高壓退出後,北方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向南推進。冷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出現下沉的、乾燥的冷空氣,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雨季結束,開始迎來秋高氣爽的美好天氣。
處暑以後,晝夜溫差增大,由於夜寒晝暖,農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儲存,因而莊稼成熟很快。農民加緊採摘,搶抓農時,進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有農諺雲,“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廩倉”。此外,在一些地區,處暑前後正是採摘頭茬棉花的時候,所以也有“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的說法。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祝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以求避免大的農業災害。農家還會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
處暑以後是漁業收穫的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常會在此節氣舉行多種形式的活動,歡送漁民出海,期盼漁業豐收。另外,有些地區還有吃鴨子的習俗。 “七月半鴨,八月半芋”,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處暑時節,白天氣溫雖然仍會很高,但早晚溫度低,溫差較大,人們應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俗話說:“春捂秋凍”,就是說在秋天時間不要一次性添加太多衣物,而是隨著天氣的慢慢轉涼變寒酌情加衣,以增強自身抵禦寒冷的能力,進而能更好地適應冬天的嚴寒天氣。
處暑後,人體出汗相比於夏季明顯減少,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整階段,機體於是出現疲憊感,產生“秋乏”。化解“秋乏”, 要保證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飲食宜滋補、潤燥、清淡,宜多吃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食物。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秋季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慢跑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準。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早晚,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要避免戶外活動。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首與處暑有關的詩詞:
《閒適(節選)》(宋)陸游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柴門傍野水,鄰叟閒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