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漫談製作組)中共目前開始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嚴厲打擊,並從上海開始試點,取消小學生英語考試,說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但背後卻夾帶「私貨」。在7月8號,中共教育部發出公告,從今年秋季學期起,把習近平思想納入大學、中學、小學的必修課,說是要讓習近平思想進入教材、課堂、學生頭腦中。
旅美學者吳秨來認為: 讓孩子們少學習英文的東西,剩下的時間就多學習習近平的思想,這就是洗腦嗎,因為英語使你認知外面的世界。因為很多人留學,很多人能夠看懂英文報紙或者網路文章,中共覺得這對他們的洗腦構成了威脅。中共的政策變來變去,都是為了加強它的統治,為中共服務。
早在1996年江澤民當政時期,中共提出「教育產業化」。也就是要像辦企業一樣來辦教育,教育的產品必須商品化、市場化,並以盈利為目的。那麼,教育產業化呢,就使教育掙錢成為學校的普遍風氣,也催生了一大批校外培訓機構。2003年,中小學教育成為大陸僅次於房地產的第二大暴利行業。據一些教育專家保守估計,從1993年到2003年,教育亂收費從中小學生家長的口袋裡颳走了2,000多億元人民幣。
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望子成龍。可是,現代社會復雜的環境,激烈的競爭,有時讓家長感到力不從心。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知識,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呢?
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開創了康熙盛世的康熙皇帝是怎麼教育子女的。看看古人和我們現代人教育子女有什麼不同?
康熙皇帝文治武功,開疆拓土,安邦樂民,被稱為「一代英主」。他說:「經史子集千本萬捲,無非仁義禮智四字;程朱理學滾瓜爛熟,無非天理良心四字。」所以,他對子孫教育是很講究。
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他孫子輩後人統計是九十七個,是個很大的家族。
那康熙怎麼教育他的子孫的?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傳身教,讓他的兒孫們跟他行圍打獵,跟他巡視,甚至作戰的時候也帶著他們,就是在實踐當中來進行培養教育。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
清朝皇子的教育制度是在康熙年間定下的,皇子皇孫六歲開始在「上書房」讀書。從早上三點到下午七點,天天如此,一年之中,休假只有新年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康熙起居註》記載了皇子皇孫上學的具體情況。
舉一天做一個例子,看看皇子皇孫們是怎麼學習的。
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這一天,
(三~五時),皇子在書房讀書,復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五~七時),老師來到課堂(滿文的師傅達哈塔,漢文的師傅湯斌),開始檢查皇子們功課,開始背課文。如果一字不錯,就可以繼續下麵的學習,劃下一段的課文,繼續背。明天還要檢查。
(七~九時),康熙下了朝就來到上書房,開始檢查功課,主要是檢查背誦,和現在上語文課是一樣的,一上課就先檢查背誦課文。
(九~十一時),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陽似火。皇子們讀書的時候,是不許拿扇子的,要正襟危坐。開始練習書法,要求每個皇子每個字寫一百遍。
(十一~十三時),吃午飯。吃完午飯,就要繼續上自習──寫字。
(十三~十五時),皇子們來到院子里,可以休息一下,院子里有靶和箭、也可以練習騎射,練習武藝。
(十五~十七時),康熙又來到無逸齋,讓皇子們依次排好隊,挨個背誦。
(十七~十九時),在無逸齋外面練習射箭,康熙先讓諸子們一個一個射,之後讓那幾位師傅一個一個射,最後康熙自己射箭,史書記載叫做「連發連中」,功課完了之後放學。
可以看出來,康熙皇帝對教育這兩代子孫是極為嚴格的。在他教育之下,他的兒子有幾種類型,第一種是政治型,如兒子雍正做了皇帝,孫子乾隆做了皇帝,都是很傑出的皇帝,可以說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
他的皇子皇孫不能都做皇帝,其他的第二種類型是學者型,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他主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一萬捲。第三種就是藝術型,寫字繪畫,有的皇子字寫得很好,畫也畫得很好。第四種類型是生活型,即皇子的母親在妃子中地位較低下,他不可能競爭皇位,但他有一個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康熙的皇子皇孫當中沒有一個紈絝子弟,沒有一個為非作歹者。
康熙皇帝自己也非常勤政,他在位六十一年,除了因為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他用了一生來實踐仁義禮智、天理良心這幾個字。教育後代,垂範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