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 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立秋”是中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的儀式。後世一直繼承了這個習俗。《後漢書·祭祀志》中寫到:“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樹上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很多時候還在三伏天的“末伏”之中,仍未進入秋天的氣候,還有“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說法。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每天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定幅度,所以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中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在古代,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立秋”的早晚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意思是如果立秋趕在黃歷七月,這一年的收成一定不錯;要是趕在六月,則五穀不熟,可能導致歉收。“立秋”後下不下雨更不能忽視,“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此時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的農諺。
立秋標志著夏與秋的轉換,民間歷代相傳很多習俗,比如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預卜未來天氣涼熱;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等等。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毫州棗……”《武林舊事》中則有:“立秋日,都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
到了清朝,《帝京歲時紀勝》上說: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日合家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香薷飲是中醫的一個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樸三味藥組成,具有消除暑濕、預防感冒的作用。所以人們在立秋前一天便紛紛到藥鋪買好這些藥,煎好後露宿一夜,次日立秋之時涼飲。
還有,人在夏天炎熱的天氣中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營養,補償夏天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立秋“貼秋膘”的說法來源清代《京都風俗志》: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意思是,經歷了難熬的酷暑之後,可以吃一些美味佳餚,尤其是肉類,以肉貼膘,慰勞自己。貼秋膘以食肉為首選,燉肉、烤肉、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等等。
入秋後天氣乾燥,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可以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芝麻、梨、荸薺等,清涼潤燥。秋屬金、金主肺,肺氣虛弱的話抵抗力會有所下降。所以立秋之後,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多喝一點荷葉粥、山藥粥,滋補身體。脾胃虛寒的人更要慎吃冰鎮西瓜。立秋以後,即使再熱,早晚天氣都會偏涼一些,因此,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此外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註意夜間保暖,預防感冒著涼。平時生活中要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幾首與立秋有關的詩詞:
《立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