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分為三候
中國古人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快要進入伏天的開始。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自宋朝末年時起,在民間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後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人們還會把新米做成乾飯,釀成新酒,配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一起食用。
徐州人入伏有吃羊肉的習俗,稱為“吃伏羊”。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說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蓮藕是消夏良品
炎熱的天氣,人們出汗多、消耗大,因而民間有“小暑吃蜜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有清熱、養血和除煩的多重功效,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和幫助睡眠的作用。小暑時節,清甜爽脆的蓮藕無疑是消夏良品。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說法,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為滋補,各地經典菜肴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此外,小暑前後多吃淡水魚、海帶等對身體也很有益處。
夏季為心所主養生主張一個“平”字
按五臟主時來看,夏季為心所主,故需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過激,心平氣和。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黃帝內經.經脈別論》中提到:“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意思是人和自然是相對應的,故若過度勞累,便會得病。
如今生活節奏快、競爭力強、接收大量資訊、生活空間擠迫,再加上複雜的人際關係等,使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懂得舒緩這些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中醫將精神調養列為養生諸法之首。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人們靠的是通風、少動、調節情緒等方法應對暑熱。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古人深知“煩夏莫如賞夏”、“心靜自然涼”的道理,調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這些方法在現代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導意義。所以夏天要使自己保持“心靜”來怡養心神。中午小睡片刻,有助於養心。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不可忽視午睡保護心臟的作用。另外,打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讓緊張、充滿壓力的心情能夠平靜下來。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幾首與小暑有關的詩詞:
《夏日南亭懷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