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在廣州城北有一口水井,在夏至這一天,陽光可以直接照到井底。此時“立竿”也不會“見影”,反而會出現“立竿無影”的現象。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整個北極圈以內都會出現極晝,而南極圈以內都會出現極夜。夏至日過後,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這也符合道家陽極而陰生,陰極而陽生的觀點。
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熱天氣
從天文意義上講,夏至是夏季的開始。夏至這天雖然日照時間最長,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從夏至到秋分,太陽仍然停留在北半球,地表熱量持續積累,氣溫逐漸升高。由於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
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而此時江淮一帶仍處於梅雨季節,冷、暖氣團在這裡交匯,陰雨連綿。

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
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夏至過後,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
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
夏至時值農作物收穫,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漢《周禮·春官》有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是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冬至餛飩夏至面
中國南方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干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炸醬麵或者過完水的涼麵。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除了吃面,江南地區還有吃麥粽的習俗。《吳江縣誌》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夏至之後需注意
夏至之後天氣炎熱,蚊蟲繁殖,一些腸道細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食,防止疾病。
夏天宜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從疲勞感中恢復。每日溫水洗澡,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持續送風,有空調的房間,應避免冷氣直吹身體,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

夏至後重在養心
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天氣溫高,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還可以採用打坐,冥想等方式,排除心中雜念。
夏季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可以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活動。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量較低的項目為好。若運動過激,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會損陽氣,還易中暑。
炎熱季節飲食應清淡
炎熱季節飲食應清淡為宜,早晚喝點粥,可以生津止渴,補養身體。同時,蘋果、葡萄、木瓜、枇杷這類平和的水果和白菜、絲瓜、黃瓜等蔬菜,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適合各種體質的人享用。
除了飲食清淡,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慾等作用,可以多吃一些,如苦瓜,苦菜等。俗話說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
《竹枝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