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通常在每年的公歷5月5至7日,太陽位於黃經45°,此時夜空中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東南方。《歷書》中有記載:“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古人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標志著世間萬物進入生長旺季。《逸周書·時訊解》寫道:“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立夏時節人們能聽到田間蛙蟲鳴叫的聲音,慢慢會看到蚯蚓出洞,接著就是瓜果快速生長爬藤的過程。
由於我國土地廣袤、南北地域跨度大,氣溫差異也比較大,各地區自然節律必然不一致,不可一概而論。時值立夏,在嶺南已經是“奼紫嫣紅、汗流浹背”;在東北和西北甚至有一些地區才剛剛進入春季。
古人重禮,立夏是非常重要的農時之一,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要認真勞作,文武百官還要身著禮服,正裝出席“迎夏儀式”,以祈求風調雨順,秋季豐收,國泰民安。
在周朝,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定官員到全國各地勉勵農民耕作。《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逐行,無不歡悅。”
漢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還有饋贈禮品的說法。關於這種說法在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書中說“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可以看出古人們把立夏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立夏當天,我國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們會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吃過“立夏飯”,還有“稱人”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
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鬥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鬥。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鬥。而孟獲不忘丞相囑托,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鬥的重量,以驗證阿鬥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鬥,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鬥吃。阿鬥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鬥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鬥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之養生
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求人們順應天意而變化,人體的重點在於心臟,心臟主陽氣,能夠維持人體機能,故此要在夏季養心。當天氣轉熱後,老年人要註意飲食清淡,選擇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年輕人也要少吃辛辣油膩、少吃大魚大肉,在夏季我們經常見到在一些大排檔、火鍋店裡有人一邊吃著剛出鍋的肉一邊喝著冰鎮飲料,這樣的飲食習慣對身體傷害非常大,我們可以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的果蔬、粗糧,如西紅柿、蘋果、雞蛋、牛奶等都是上好的選擇,這樣既能起到養心的作用,又能補充每日所需營養。
立夏之詩詞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