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漫談製作組)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乃是天清地明之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中國的皇歷把一年分為四季,四季里共有24個節氣,每15天一個節氣,春季的6個節氣叫 :春 雨 驚 春 清 穀 天,也就是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那最後這個天字是虛詞,為了押韻的。在二十四節氣中,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與寒食節有關,傳說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在這一天只能吃冷的食物,不能生火做飯,不許用火,所有的火都滅掉,因為介子推是被火燒死的,晉文公復國後他下令為了紀念介子推,這幾天全國不準動火,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寒食節是冬至以後的105天,清明是冬至後的第 106 天,只差一天,所以後來人們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天了,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成為清明的一個別稱,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從立春到清明,大地漸暖,草木青青,南方的霧氣逐漸在消退,而北方的風沙也逐漸在減少,大江南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人們大都在此時開始踏青出游,在民間有句諺語:春分後 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在這個節氣還有桃花、李花都是漫山遍野的開了。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人的身體也是如此。所以建議在清明時節,人們在著裝上要選寬松舒適的衣服,要多到空氣清新的地方活動,使陽氣增長有路。
宋人吳唯信在《蘇堤清明記事》中描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自古人們就有清明這天或踏青迎春,或嬉戲玩耍的習俗。人們會效仿周公曲水流觴,這個游戲怎麼玩呢,就是坐在溪水的兩邊,按不同的位置坐,用木匣子盛上酒放在溪流的上游,它就往下飄,對吧,因為那個河渠彎彎曲曲的,它有的時候就會停在什麼地方迴旋,那麼停在誰的面前呢,這個人就飲那壺酒然後不能光飲啊,飲完之後要作詩一首,所以你看這個游戲是多麼的風雅, 此外,清明節還流行蕩鞦韆、放風箏、插柳、蹴鞠等風俗、蹴鞠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足球,也是一種運動的方法。
其中“放風箏”的習俗是源自於清代,風箏,在古代稱為“鷂”,北方稱為“紙鳶”。清代人掃墓放紙鷂帶有一種禳災祈福的寓意,當時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斷鷂”諧音“斷藥”,人們將要禳除的疾病、災禍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遠飛後,就剪斷絲線,意思是讓災病隨著紙鷂在風中消逝。因此,“放風箏”就成了清明節的重要的習俗之一。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古人過節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有意思多了,在歷代的民俗志和詩捲中,保存了可貴的民俗記憶,展現著節俗歷史。實際上我們看看中國的傳統節日,都與祭祀、神話、佛教、道教有關,如果這些節日得以保留,並遵循傳統慶賀,那麼中國文化中的內涵會代代相傳。在中共開展的“破除封建迷信”的多次政治運動中,數千年來深入民心的中華正統文化幾無立錐之地。文化的內涵割斷之後,過節變得越來越沒有味道,剩下的就只有休息、旅游、吃吃喝喝了。